背景:字色:字体:[]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第485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学说的没错。只是张书平听着杜蒙恩的话觉得冷冰冰的,皱皱眉头。
  同是医生家的孩子,但可能是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这两孩子无论性格上价值观上各方面均是不太相同。张书平比较多愁善感,杜蒙恩说话较为理智显得比较冷酷。
  带学生们走的左良医生是顾不上医学生的闲嘴,直到后面杜蒙恩突然说到以下的话。
  “比起你说的这些问题,我爸向来最担心的是麻醉医生。”
  “为什么?”张书平好奇地问。
  “我爸不收病人红包,可人家收啊。我爸的病人以为谁都不收,这些病人没给麻醉医生红包,手术半途,你等会儿看会知道——”接到前面左良医生一个回头怼眼,杜蒙恩猛地闭上嘴巴。
  第1790章 【1790】因人而异
  收红包的事在很多医院是因医生有区别的而不是因医院划分的。所以听说哪个医院谁收红包,千万别一棍子打死那医院所有的医生。甚至在同一科室有医生坚决不收,同时有私下收钱财很厉害的同事。
  这些事情向来在没证据没人告状的情况下,医院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一旦东窗事发,医院会说不是没提前警告过医务人员,该处理的会处理。
  在临床上收红包的重灾区主要在外科科室,麻醉医生是另外一个比较鲜为人知的红包重灾区。
  送外科医生红包,大多数人可以理解,患者怕会死在手术床上,另外一方面是术后出问题的话送过红包人情在,方便再找医生帮忙处理。
  送麻醉医生红包的话,属于口口相传,说麻醉医生在手术室比外科医生更牛逼,没有麻醉医生看着患者会死。。大家知道麻醉医生是管麻醉,和外科医生的工作性质是有不同。
  杜蒙恩说的情况刚好属于一些老百姓不清楚的点,不管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是不同分工,但是同在手术室里,应该关系很密切。实际上,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分属两个科室两个专业,研究的内容差异很大,平日里交流不是外界人想的多。临床一线的工作天天为流水线,哪有那么多时间搞交流。
  患者就医的外科医生不可能和所有麻醉医生时时刻刻打好关系的。每个医院的麻醉医生数量多。像三甲医院外科手术多,外科医生更不可能指定哪个麻醉医生来负责自己病人的手术麻醉。部分麻醉医生傲气的程度是可以和临床上的外科老教授叫板的。最后这点绝对更会出乎病人和家属的预期。
  当杜蒙恩爆出这消息时,重生前在医院里呆过的谢婉莹可以迅速领会到意思。
  张书平和耿永哲是眨眨眼,听得不明不白。
  按照他们对医生的了解,清楚医生哪怕收不到红包也绝不敢在临床上动手脚。出点医疗意外事故最得不偿失的是医生。正因为如此,临床外科大佬经常对老百姓说,送不送红包一个样,是有这个道理在。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同样怕医疗事故怕麻醉意外,难道有能其它的事儿发生?
  不管怎样,当他们走进手术间的时候,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做完硬膜外麻醉了。
  要做手术的病人是名六十岁左右的女性。仅硬膜外麻醉,患者是意识清醒的。
  左良医生走到患者身边,代替杜海威说几句话安抚患者的情绪。
  在主刀抵达之前,助手照惯例消毒铺单做好这些常规术前准备。
  到了预计的手术时间,杜海威抵达。
  左良医生充当一助,两个实习生充当二助三助。拿吸引器的是谢同学,拉钩的是耿同学。两名见习生站在手术间角落里旁观。
  爸爸到了以后杜蒙恩不敢多嘴了,乖乖和张书平保持肃静。反而张书平因为他说过的话,悄悄张望起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姓周,年纪四十出头了,应该是个高年资医生,技术方面理应是过硬无需叫人担心。
  第1791章 【1791】难以相信的现象
  手术开始前,主刀常规用镊子捏下患者的腹部皮肤,患者如果没有喊疼证明麻醉初步到位,可以下刀子了。
  为什么叫做只是初步到位,因为每个人对手术的各种反应包括痛觉是有差别的。譬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可能在于病人个体对麻药吸收代谢的差异性。有的病人对药物代谢快有的病人对药物代谢慢。由于药物代谢快慢的个体差异是没法在术前做准确评估的,只能在术中视情况而定。
  主刀医生下刀前捏下皮肤确定的不疼并不能确保术中患者会有疼痛发生。只有麻醉医生的术中持续不断的监护能保证患者在术中的安全度和舒适度。
  现在的麻醉医生为了安全起见,一般会从尽可能安全的剂量开始麻醉,这个初始剂量以少为基准,再在硬膜外麻醉穿刺点留条外置的管子,方便有需要的时候追加药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